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论文交流
教学设计,着眼学生思维的发展
作者:连云港市连云区教育局教研室 孙焱  录入时间:2011/8/8  阅读次数:2111

  要: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着注重形式、结构松散和坡度过大等问题,直接导致教学目标虚化、教学重点不突出和教学难点无法突破。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思维起点,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有效地化解教学难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设计 目标  重点  难点  思维发展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实施和效果。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和精细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自身的教学特点等要素。郑毓信教授认为,要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学会思维。因此,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而不合理、不科学的教学设计则不利于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思维。

一、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较为集中地体现在三个方面:注重形式、过度松散和坡度过大。这三方面的问题直接导致教学目标分散、教学重点不突出和教学难点无法突破,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到位,无法实现思维的提升和跨越。

1教学设计注重形式,教学目标虚化,学生思维训练不足。

课改以来,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教师原有的教学经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使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顾此失彼。比如,为了体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安排形式各样的活动。但由于活动没有主次之分,学生常常浅尝辄止,疲于应付,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的数学思考。为了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创设故事情境、游戏活动等,学生的情绪因此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没有办法安静下来深入思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缺少思维训练的数学课也就失去了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

2教学设计结构松散,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思维训练不到位。

教学设计的结构体现了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和谐统一。教学实际的结构应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体现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但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结构松散的现象,主要表现有:教学设计的环节逻辑混乱,先后次序不合理,未能循序渐进;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平均使用力量,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蜻蜓点水;情境创设没有统一性和连贯性。

教学设计结构松散将冲淡教学重点,使学生没有办法把握一节课的主旨。由于教学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好载体,因此,对教学重点的淡化将直接导致学生思维训练不到位。

3教学设计坡度过大,教学难点无法突破,学生思维无法实现跨越。

教学难点是学生的思维需要引领、疏通之处。教学设计坡度过大,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在需要引领之处得不到引领,在需要疏通之处无法疏通,教学难点无法突破。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的呈现方式过于抽象或概括,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困难;突破难点的教学活动安排过于笼统,缺少阶梯式的引导,学生无所适从;第三,练习设计缺少层次,基础性练习过于薄弱,综合性练习出现过早,难度过大。

教学设计坡度过大,将直接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实现“软着陆”,而硬性的跨越则会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无法真正理解所学的数学内容。教学设计成功与否,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教学难点是否有效地突破了。

二、教学设计的改进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下面以赵劲松老师在全国第九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的一节观摩课《平移和旋转》(参考《全国第九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资料汇编》中赵劲松老师的《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谈谈如何改进教学设计

1.了解学生的思维起点,设置有效的数学活动,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时,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视点往往高于学生的视点,师生的视点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导致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思维无法实现对接。因此,了解学生思维的起点,并设置有效的数学活动,才能落实教学目标。

从《平移和旋转》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意图和学生的思维起点了解得非常清楚:“平移”和“旋转”这两个概念,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一些物体的运动,这些运动方式可以作为引入平移和旋转的载体。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好动的天性,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动作表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第一个层次是模仿,观察动画中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并用动作表演出来。在这个层次中,通过看动画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用动作表演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第二个层次是提炼,根据前面的观察和自己的理解用动作表示平移和旋转。实际上这是一种迁移,训练学生将已有的表象通过具体动作表达出来;第三个层次是再现,根据静止的画面,想象它的运动方式,并用手势将其表示出来。

以上内容的设计尽管是表演,但这种表演不是为表演而表演,而是让学生通过动作表演,感受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在表演中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这样的活动设计,正确地把握并落实了教学目标。

2.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设置有层次的数学活动,突出教学重点。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有几个,但是教学重点往往相对集中在一、两个知识点上。突出教学重点要求教师清晰地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准确把握学生思维的脉络,通过设置循序渐进的活动,突出教学重点,深化学生的认识和体验。

《平移和旋转》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距离。学生思维的薄弱点是“什么是平移1格”,什么是“对应点或线段”。在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后,赵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循序渐进地作了安排:(1)游戏引入,感知平移的两个关键要素——方向和格数;(2)动手实践,探究平移的距离。在第二步的设计中,通过“操作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小结练习”等几个环节层层深入。尤其是在集体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实物操作,使学生重点明确什么是平移1格。通过数方格,使学生重点明确是从哪儿数到哪儿,认识什么是“对应点或线段”。

应该说,上述教学环节的设计结构合理紧凑,学生在游戏和动手操作中较好地理解了平移的重点。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顺应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因此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3.分析学生思维的困惑,设置循序渐进的数学活动,化解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往往是学生思维的困惑之处。教学难点如果不能有效地突破,将会造成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要么责怪学生基过差,要么埋怨教材难度太大。实际上,教师更应该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比数出图形平移几格显然更有难度,也更有挑战性,而《平移和旋转》一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知道学生的思维困惑。一般地,学生的思维困惑会集中于如何选择图形中的点或线段作为参照,怎样判断图形平移的格数。因此,赵老师通过设计“尝试—交流—应用”的系列活动,化解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尝试活动中,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然后展示学生正确的以及错误的画法,组织交流:选择哪一点或哪条线段作为参照的?怎样才刚好平移6格?学生借助正误画法的对比,很好地突破了学习中的难点。最后的应用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画出梯形向上平移3格后的图形,使学生及时巩固图形平移的方法。

由于教师准确地分析了学生的思维困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尝试—交流—应用”活动,学生在探索和交流中真正掌握了图形平移的方法,突破了学习难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我们提倡课堂动态生成的时候,不应忽视预设的重要性。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和前提。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和科学性,生成体现了教学的过程性和艺术性,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上一篇文章:教学成本:实现教学效益的价值量度
下一篇文章:引导探索   自主建构──运算律教学的价值取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版权说明
版权: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版权所有 建议浏览器使用1024×768分辨率
网站ICP备案编号: 苏ICP备050269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