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论文交流
教学成本:实现教学效益的价值量度
作者:连云港市南城中心小学 王建华  录入时间:2011-8-9  阅读次数:2528

  要:当前是讲经济效益的时代,教学也同样要讲“效益”。纵观当下一些课堂,教学成本一路走高,但与产生的教学效益并非成正比。因此,我们不能不用经济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努力降低教学成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教学   成本   效益 


成本源于经济的价值范畴,就是“生产一种产品的全部投入”,产出大于投入的部分即为“效益”。教学成本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付出的时间、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因素。如果付出了较高的教学成本,没有得到相应的教学效益,这是无价值的投入;如果高成本的投入,得到较好的效益,却不是常态下教师能做到的,其价值也不大;如果低成本投入能收到同样好的效益,这是教师要追求的,也是值得研究的。为此,我们需要用经济的眼光审视课堂教学,适度控制教学投资的成本。

一、现象:课堂教学成本走高

纵观当下一些所谓公开课、优质课,教学投入的成本一路走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花哨的材料——物化成本高。

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时尚”,不惜投入可观的物力。原本教学挂图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却要做成课件,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有的教师还请社会上的专业人士帮助做高档课件,外观新奇多变,内容却无关紧要。原本简单操作便能解决问题的,教师偏要让学生准备一大堆学具,将课堂布置跟超市似的,甚至课前还要组织学生排练。毫无疑问,教师投资的物化成本过高,是一种教学浪费。物化成本的投入应该是必需的,恰当的。

2.低效的形式——时间成本高。

为了体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师挖空心思地“设计”。课题导入,本来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引入的,教师却创设情境,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绕了很大的弯子才切入主题。对于约定俗成的数学知识,本来可以直接讲授或让学生看书自学,但教师却要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结果讨论来讨论去,还是按照书上的说。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是学生操作、探究后得不出结论,教师就让学生分组讨论,结果学生讨论之后还是茫然。学生理解困难的内容,不是靠讨论就能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合理的时间成本投入是必要的,但形式主义对课堂教学显然是有害的。

3.讲练倒挂——精力成本高。

有些教师的课堂上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讲解例题蜻蜓点水,一带而过,重点不够突出,难点没有突破,学生困惑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出示各种类型的练习题,貌似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而实际上学生对所学知识并没有真正掌握,练中错误百出,结果教师生气,学生生畏。无奈,教师只好把没学透的知识延续到课外,甚至请家长帮忙辅导,“堤内损失堤外补”。试想,教师、学生和家长投入了多少精力?

二、透视:课堂教学成本走高的成因

课堂教学成本走高的成因是复杂的,既有观念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

在观念层面,不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都比较认同,但落实到实践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教学过于注重形式首当其冲。部分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的“成本意识”,没有“投入”与“产出”的观念,更没有“低成本高效益”的追求和探讨。

在实践层面,教师对教材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对教学重难点分析不透,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不足,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把握不准,教学方式运用不恰当、不灵活,导致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的浪费。加之有些地区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被异化为“学生考试分数的评价”,造成教师为了学校的“荣誉”和“教学奖”,不惜进行时间、精力的高投入。

三、对策:降低成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注课堂成本,是“经营”课堂的基础。我们应该追求低成本、高效益的课堂。低成本不是降低客观的教学要求,而是着力提高教学效益与成本投入的比值。

1.节约时间成本。

课堂教学的40分钟时间是有限的,也是个常数。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间进行有效的“讲练”。

第一,简化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时,不能贪多求全,不能复杂繁琐,不能华而不实,要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精心设计提问,科学的点拨和启发学生思考。

比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教师开门见山地出示一组信息:五年级一班有学生40人,今天的出勤率是100%,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20%,“金点子”的个数是学校计划的115%。要求学生自己读百分数,学写百分数,尝试交流这几个百分数的意义。这一环节是感性地认识百分数。接着,教师提出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要使用百分数?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在哪里?通过这两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含义。最后,组织学生解决书上例题和“试一试”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百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围绕认识、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充分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时间被有效利用,学生学得主动,体验丰富。

第二,简约语言。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罗嗦,一句话讲了半天学生还不知所以然。因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语言修养,准确无误地用最简洁的语言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切忌不必要的重复,以免浪费教学时间。

2.减少过程成本。

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由若干个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环节组合而成的师生双边互动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不是教学预设的翻版,否则必然会造成教学时间和精力的双重浪费。

教学五年级(下册)《找规律》的例题,教师的预设是出示问题后,发给学生一张标有110的数字方格图让学生思考。结果有的学生想到框一框,但不知道怎样框。这时教师提出:“怎样框才能既不多1个也不少1个?小组商量一下再行动。”学生讨论后很快想到平移的办法。显然,教师的预设有点高估了学生的操作水平,但在实际教学时的及时点拨,让学生走出了盲区,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成本。

3.降低物化成本。

教师使用物化的教学材料时,要趋向朴素实用,特别是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着眼教学效益的提高。

2006年笔者参加区教学会课,执教《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我摒弃了以往教学中动画情境引入的做法,直接出示圆锥形实物,设问:认识这个形体吗?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纷纷提出很多问题:圆锥有哪些特征?它和我们学过的圆柱有什么联系?它的体积怎么求?生活中圆锥有什么用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问题。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筛选、提炼后,我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逐步深入的探讨。之所以省略由实物抽象出圆锥形体的动画过程,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圆锥,对圆锥的形象已经有了一定的表象积累。实践表明,实际教学的效果并不差。

4.用好教学资源成本。

教学资源是实施教学的媒介。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用好教学资源成本,最大限度地开发教学资源的价值,也是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教材资源、活用经验资源、挖掘习题资源、妙用差异资源、关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教材做出智慧的重构,并在超越教材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按比例分配》时,一位教师创设布置会场的运花问题作为问题情境:学校运来360盆花,准备让我们班的同学负责搬运,你们能设计一个合理的分配方案吗?结果有的学生想到班上有25名男生,19名女生,加上1位老师,共45人,平均分配;有的学生想到男生比女生力气大,应该每个男生比女生多搬2盆;有的学生想到将男、女生看作整体,按照2520的比来分配。在自由的讨论中,学生逐步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初步学会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从这一教学片段看,由于教师及时捕捉了情境资源的价值,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综上所述,“成本走高”是课堂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我们要用经济的眼光来审视、克服这种现象。对此,教师要静心读书,专心课堂,潜心实践,悉心反思,努力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2l0.

     [2](前苏联)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上一篇文章: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
下一篇文章:教学设计,着眼学生思维的发展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版权说明
版权: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版权所有 建议浏览器使用1024×768分辨率 技术支持:南京奇奕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网站ICP备案编号: 苏ICP备050269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