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课题成果 > 课题进展
《在“数与代数”领域中应用问题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作者:北环路小学课题组  录入时间:2012/12/10  阅读次数:5864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 课题的提出;2.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和研究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的界定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七、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主要措施

十、课题组成员分工

十一、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 课题的提出

《课标》指出:小学生应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问题解决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种教学模式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进行设计的,它倡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传递式或验证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究空间,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动参与者?“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我校学生对于“数与代数”知识领域的内容总是觉得难以理解,教学效果总是令人感觉不甚满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研究的载体确定为“数与代数”领域,以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为目标,以“问题解决”的方法为主线,以“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与方程”、“探索规律”为内容,用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为方式,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 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

“问题解决”最早是希尔伯特与1900年在《数学问题》中提出和倡导的一种数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移植到美国数学教学中。1980年美国教师协会颁布的《关于行动的议程》中明确提出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核心”,从那时起美国的中小学数学教育围绕“问题解决”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改革。

关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20世纪80年以来发展起来的,其最早的提出者是前苏联的马赫穆托夫.这种模式90年代以来教育工作者对“马氏”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进行了学习,借鉴和改造,形成了现代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题策略为重点,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它在理论的完备性与实际应用方面还不太成熟,对于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综述还比较少。

国内目前是福建省于2010年起开展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并以“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为载体。其它地市是以“解决问题”方面的课题研究较多,但是也有少数在开展“问题解决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探索”方面的课题研究。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义务教育数学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推广’的基本过程……”从以上观点和要求出发,数学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可以理解为:“模式的发现-模式的形成-模式的应用-模式的发展”过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符合上述观点和要求。

2.依据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问、好奇是儿童的天性。“问题解决”教学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良好的学习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思考,产生疑问从而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架起桥梁。

3.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的教育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层次。人的主体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表现和确立,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与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在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4.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

 

三、课题界定

1数与代数领域所包括的内容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的教学就是要求小学数学教师组织和引领学生认识和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数与代数模型,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数学思考,走向勃勃生机的数学探索。

2.问题指在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或手段;而问题解决就是要把问题的给定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人们会运用既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借助于各种思维活动和行动来处理问题,使问题得以解决。

问题解决能力就是一种面对问题的习惯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能自主地、主动地谋求解决,能有规划、有方法、有步骤地处理问题,并能适宜地、合理地、有效地解决问题。

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问题解决者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意志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技能帮助和活动空间,使他们进行研究、解释研究、应用研究,并不断根据情境变化改变研究。此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题策略为重点,利于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研究和实践,使教师们能够重新认识和明确小学数学中“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内容,理解和把握好分板块内容的教学目标,能抓住关键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在“问题解决”理论的指导下,使教师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陈旧的教学,树立服务育人的意识,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使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主动建构知识,树立起学习主人翁的态度。

3解决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它在理论的完备性与实际应用方面还不太成熟。利用苏教版实验教材这个载体,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和总结,逐步完善和丰富这一理论的内涵。

4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地创设情境并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提高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思考与探索,获得解决问题的体验、策略和猜想,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相关内容教学中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探索“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一般规律,完善教学模式,使之适用于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

2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动参与者,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3.促使实验教师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勇于探究、成长为一个科研型的教师。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以数与代数内容领域为载体,细分数与代数内容,理解与把握“数与代数”教学目标,分重点研究。

2.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于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与方程探索规律六个板块的教学中,探索“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一般规律,完善教学模式,使之适用于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

 

七、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研究重点:数与代数内容领域的教学中,以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为目标,形成以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为方式,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应用问题解决的有关方法,积累经验,形成问题解决的系列教学方法和适用于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的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研究难点: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探索出“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一般规律。

 

八、课题研究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辅之以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1. 文献资料分析。充分占有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形成文献研究综述,便于应用于课堂教学;在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根据需要收集整理各类资料,使研究始终建立在扎实的资料分析基础之上。

2. 行动研究法。研究人员在专家的引领下,在研究过程中对话、协商、讨论,团结协作,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不断总结、反思。

3. 案例研究法。选择参与实验的部分学生作为分析对象,仔细捕捉其实验前后的变化,认真分析变化背后的原因,并探寻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体验学习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丰富、可信的素材。

4. 调查法。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获取大量有利于研究的第一手信息。

5. 经验总结法。掌握有关参考资料,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实事,进行归纳与分析并组织论证,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及时总结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主要措施

1.论证开题——准备阶段(20129月至201210月):

1)摸底调查,分析数据;

2)查阅文献,课题论证;

3)制定方案,健全组织;

4)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培训实验班教师。

2.探索交流——实施阶段(201211月至20139月):

1)探索适用于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的“问题解决”的教学流程;

2)课题论文、案例评选; 

3)召开课题研讨会;

4)探索适用于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价值性;探索“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一般规律。

5)课题实验调研、进行阶段小结,调整实验方案。

3.深入反思——总结阶段(20139月至20149月):

1)课题实验展示课;

2)课题论文、案例评选、学生成果展示等;

3)召开课题交流会,总结课题研究的收获与不足;

4)汇总实验成果,申请结题验收;

5)完成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6)召开课题结题会议,表彰课题研究先进。

 

十、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组长:郭洁萍

课题副组长:蒋燕妮、廖文清、李超然

郭洁萍:进行课题全面管理,调控落实课题各项工作。

蒋燕妮:全面负责课题各项研究工作和过程性文件撰写,整理提炼形成研究成果。

廖文清、李超然:负责课题研究过程性文件的撰写。(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课题阶段性研究材料及时进行课题小结。)和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的管理工作。

  妍:策划组织各项课题研究活动。

周思坚: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

李俊浩、刘韶:提供电教方面的指导和技术。

根据实验情况在低中高年段选择老师上研究课和推广展示课。

 

十一、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序号

(起止时间)

研究阶段

 

预期达到的目标

阶段成果名称及其形式

承担人

1

2012920139

逐步形成“问题解决”与数与代数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初步探索探索出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一般规律和策略。

1.形成学习经验交流集

2. 阶段性总结

3. 召开课题阶段实验研讨会.

蒋燕妮

廖文清

李超然

2

2013.102014.9

应用和推广教学模式,培养和增强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1.研究成果集,含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个案等。

2.课例光盘。

3.《结题报告》

4.结题报告交流会

郭洁萍

蒋燕妮

李超然

李俊浩

上一篇文章:《数学文化渗透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下一篇文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课题现状调查报告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版权说明
版权: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版权所有 建议浏览器使用1024×768分辨率
网站ICP备案编号: 苏ICP备050269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