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随笔集萃
课堂等待:数学教学的应然状态
作者:江苏省海安市曲塘小学教育集团 陈晨  录入时间:2022-7-5  阅读次数:1172

“等待”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不采取行动,直到所期望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尽管等待者内心饱含期待,但“不行动”本身就带有消极意味。

“课堂等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等待,它是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让充满思辨力的学习真正发生,有意识地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等待过程中,尽管课堂表面是平静的,但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停止,而是以另一种形态的思维活动在进行。因此,为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等待”,不是消极被动的拖延,而是以教师的“无为”实现学生的“有为”,具有积极的教学意义。

数学课堂为何需要等待?笔者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首先,教育是慢的艺术。希腊语中,“学校”意为“闲暇”。在希腊人看来,闲暇方能出智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农业的耕作是有时令要求、要按规律行事;农作物本身是有生命的,需要农民细致的呵护和耐心的等待。教师对待学生要像农民对待庄稼一样遵循规律,基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施以阳光雨露,以静待花开的姿态守望他们的成长。任何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都是对儿童生命成长的粗暴干涉和拔苗助长式的“催熟”。好的教育一定急不得,需要我们放慢步伐,慢下心来。

其次,等待是“慢教育”的课堂表现。“慢教育”的理念是“慢”,表现出来的课堂状态就是“等待”。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说:“人类的一切智慧都包含在‘等待’和‘希望’中。”课堂是播撒希望的场所,智慧的课堂需要等待。缺乏等待的课堂看似行云流水,但却掩盖了学生思维的浮躁和肤浅,遮蔽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很难实现深度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学会等待,给予学生深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诚然,这样的“等待”会放慢学生获取知识的脚步,减缓课堂教学的节奏,但“教育只有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积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佐藤学语)。

再次,课堂等待是数学学习的需要。郑毓信教授曾说:“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数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刻、更合理。”姜伯驹院士在回顾自身数学学习经历时说道:“数学帮助我学会长时间地思考,而不是去匆忙地做出解释。”所以,一直以来,数学以其饱满的思维含量被人们誉为“思维的体操”。也正因为如此,数学课堂一定要慢一点,留给学生更多静思默想的时空。

面对抽象、理性的教学内容,以及具有不同生活经验、知识背景的学生,又该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等待呢?

基本策略

一是预设等待。在“课堂等待”语境下,教师的预设不仅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还要对等待时机、等待方式等进行预设。备课时,教师要在读懂教材、把握学情的基础上,于教学重难点处,预设好“等待点”。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通过前测发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看做关系,又可看成结果”是学生认知的一大难点。针对这一难点,笔者设计了“神秘魔盒”的数学游戏:从魔盒一端输入一个数,经过“关系加工”后变成另一个数,并预留了较为充足的时间供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正式上课的时候,因为有了教师的充分等待,学生顺利突破了这一难点。《礼记·中庸》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预设时有“等待”之念,课堂上才会有“等待”之举。

二是生成等待。“课堂等待”可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也可能在意料之外。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面对“表示三角形个数的字母a,它可以表示哪些数”这个问题时,一部分学生认为“a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还有部分学生认为“a不能表示小数和分数”。对此,笔者没有以“仲裁者”的角色直接介入,而是采取了“课堂等待”,充分暴露学生的不同想法,使他们在深度对话、辩论质疑中逐步澄清认识、形成共识。事实上,教学活动既有预设性又有生成性,所以课堂上少不了现场生成的等待。即如学生观点分歧处的等待,出现错误时的等待,等。“等待”,能让教师准确地把握了学情;“等待”,能让“据学而教”在课堂落地。

三是发生等待。无论是教师有意为之的“预设等待”,还是意料之外的“生成等待”,当“等待”发生时,教师都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宁静、自由的思考环境。美国学者罗威通过实验发现,把教师的等待时间延长15秒后,课堂发生了很多良性的变化。比如,学生无法回答问题的概率变小了,学生的提问增多了,学生做出的贡献更大了。由此可见,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数学思考。需要强调的是,“课堂等待”不是简单的“守株待兔”,而是需要及时观察、分析和调整学生的思考动向。若等待一段时间后,学生仍然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就需要教师的适时介入、积极引导,以便促进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

操作要领

一是控制快与慢的节奏。当课堂开始等待,教师的教学节奏必然会慢下来,甚至慢许多,但这种慢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实践表明,教学节奏过慢,容易使学生学习松懈,产生思维惰性。好的课堂,应该快慢恰当。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相对次要的知识,教师需要加快教学的节奏,将更多时间节省下来,用于“刀刃上”;而对于数学学习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核心知识,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要慢下来,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和探究、讨论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学智慧就在于能在“快”与“慢”之间自由切换。

二是把握动与静的内涵。在日常教学特别是公开课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为课堂中出现的安静而感到局促不安,生怕这样的“静”会给人留下“课堂冷场”的印象。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喜欢从教的角度,将可见的、外在的课堂活跃程度作为评课的标准。事实上,我们应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评判一节课的优劣。在很多时候,“冷场”的背后,学生可能正在进行着火热的思考。相反,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夸夸而谈,而学生思维停滞、默不作声,那倒是真正的冷场了。要知道,当“等待”发生时,学生的学习状态无疑是安静的,但“安静”的背后往往正孕育着思维的风暴。这样的场景——静中有动,正是数学课堂最美妙的状态。

三是认识多与少的关系。在“课堂等待”的多数情形下,与减缓教学节奏相随的是“教的内容必然减少”,甚至有可能完成不了规定的教学任务,看上去教学效率似乎降低了。然而,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有一位著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在简约的世界里,尽管元素少了、但少得有力量。少而有力,就是笔者理想中的课堂样态。这样的“少”其实是“丰富的单纯”(周国平语),是教师把更多气力花在核心知识这个刀刃上,使之受力的机会增加,使学生的理解更加透彻。核心知识还能引发学生学习的“裂变”效应,生长出更多鲜活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师看似在做“减法”,其实学生却在做“加法”;教师看似教得少,学生却学得多。伟大的设计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曾提出“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笔者以为,“少即是多”也应该成为数学教师遵循和秉持的教育哲学。

课堂教学变革涉及许多要素,而“课堂等待”或许是其中非常关键的要素之一。它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支点”。笔者试图以此撬动课堂教学行为变化的全局。因为它不只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思想,包含着宽容、自由、尝试、民主等精神元素。只有当教师拥有了等待的意识,课堂才会有“人”的回归。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新数学教育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陈晨.课堂等待,让学生的思维更舒展——以“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为例[J ].小学数学教师,2019(3).

上一篇文章:基于学情分析  实施“精准教学”
下一篇文章:“给圆一个角”:深耕厚植中促进学生成长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版权说明
版权: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版权所有 建议浏览器使用1024×768分辨率 技术支持:南京奇奕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网站ICP备案编号: 苏ICP备050269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