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随笔集萃
让课堂小结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作者:江苏省海安市角斜镇角斜小学 唐慧彬  录入时间:2022-6-30  阅读次数:1319

课堂小结,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在日常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却比较“尴尬”:要么由教师寥寥数语一带而过,要么在“乒乓式问答”中简单复述学习内容,要么是伴随下课铃声而直接“舍弃”。课堂小结为何“沦落”到如此境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小结的重要价值。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节数学课的课堂小结所占时间虽短,但作用却不可小觑。首先,课堂小结能充分发挥“近因效应”,在课尾进行总结和概括,没有“后摄抑制”的影响,能够提高记忆效果;其次,课堂小结能去繁就简、举纲张目,帮助学生提炼重点,形成结构性认识;再次,课堂小结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激发数学思考,促进思维发展,丰富数学学习体验。那么,如何改进课堂小结被边缘化的现象呢?

一、时间要保障——变“形同虚设”为“雷打不动”

课堂小结之所以不能“落地”,很多时候是因为预设的时间被挤占,无奈之下只能草草收尾。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形成课堂小结的意识,消除将课堂小结作为机动环节的心理。课前对课堂小结的交流话题、活动形式、呈现方式等进行充分预设,课上不再是三言两语敷衍了事。另一方面要打破惯性思维,避免模式化地将课堂小结作为课堂收尾的最后环节。可以将课堂小结安排在新授环节之后,或者安排在拓展练习之前,这样就能保证课堂小结得以充分展开。

以“质数和合数”教学为例。在学生理解质数与合数的含义、找出20以内质数与合数的基础上,笔者组织“微项目学习”活动——帮质数、合数设计一张名片。学生的设计精彩纷呈,有的概括出了质数、合数的特征,有的介绍区分质数与合数的方法,有的绘制出根据因数的个数将非零自然数分类的集合图,还有的将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进行对比,等等。由于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建构新知之后有必要安排小结活动。学生在“设计名片”的活动中对质数、合数的特征以及判定方法进行适当整理,形成了清晰的认知,为巩固练习环节提供了支撑和保障;在对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进行辨析的过程中,对概念的内涵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刻的理解;在根据因数的个数将非零自然数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了相应的知识网络……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因时制宜地组织课堂小结,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和交流时间,进而实现对知识的提炼,促进思维的深化。

二、形式要多样——变“千篇一律”为“因课制宜”

相对于导入新课的引人入胜、探究新知的环环相扣,很多课堂小结就显得“味同嚼蜡”,形式上大都是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殊不知,课堂小结并非处于“黄金时段”,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消减,采用八股式的固定套路进行课堂小结,预设的效果通常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不断创新课堂小结的形式,既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新鲜感,又凸显教学内容的关键要点。

以“圆柱和圆锥”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设计如下几种课堂小结方式:一是图表梳理式。如“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的课堂小结,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征?”进而对这两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列表整理(见图1),打通两者之间的关联,促进学生的整体建构。二是延伸拓展式。如“圆柱的体积”一课,在课堂小结处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圆柱有什么关系?”(见图2)使学生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更透彻。接着,还可以进一步启思:“如果以长方体的前面作为底面,怎样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如果以长方体的右面作为底面呢?”从不同角度推导圆柱体积公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助于促进推理能力的发展。三是儿歌口诀式。在这一单元中,圆柱的侧面积与体积计算公式容易混淆,在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学生又常常漏乘1/3。在“整理与复习”一课中,教师可以采用儿歌进行课堂小结:圆周长乘圆柱高,是求圆柱侧面积;圆面积乘圆柱高,是求圆柱的体积;同底等高求圆锥,体积要乘三分之一。用儿歌进行课堂小结,简洁明快,朗朗上口,便于记忆。除此以外,课堂小结的形式还有首尾呼应式、强化重点式、趣味游戏式、设疑探究式等等。总之,通过形式的创新,可以让课堂小结焕发生机,精彩纷呈。

三、问题要聚焦——变“空洞宽泛”为“有的放矢”

在课堂小结中,最常用的问题是“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这样的模式化问题放之四海而皆准,看似给学生充分表达和思考的空间,但往往会导致面面俱到、偏离重点。课堂小结的问题应该指向明确、层次分明。

我们可以围绕知识要点设计问题。以“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课堂小结时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在分数的意义中,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关键?”引导学生进一步明晰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本质上是创造一个分数单位;“表示这样的一份与几份”就是数分数单位的个数。课堂小结也可以围绕学习体验设计问题。以“比例尺”教学为例,课堂小结时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如果你是老师,这节课你会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会发表很多“真知灼见”。比如,比例尺是个比,前项是图上距离,后项是实际距离,顺序不能颠倒;求比例尺,先要统一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缩小比例尺的前项是1,放大比例尺的后项是1;线段比例尺关键要看图上距离1厘米所对应的实际距离是多长,等等。学生的真实表达容易引发全体学生的共鸣,驱动全体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课堂小结还可以围绕认知拓展设计问题。以“乘法分配律”教学为例。课堂小结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ab)×c为什么等于a×cb×c?”学生可以联系实际情境进行理解,如上衣a/件,裤子b/条,要求买c套衣服需要多少元,既可以根据“总价钱=一套的价钱×套数”进行思考,也可以根据“总价钱=上衣的价钱+裤子的价钱”进行思考;也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尝试说理,acbc,等于(ab)个c;甚至还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推理,如(5248)×3=(5248)+(5248)+(5248)=(525252)+(484848)=52×348×3,等等。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说理分析,不仅能深化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

四、参与要有深度——变“请君入瓮”为“各显神通”

课堂小结不仅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和反思提升。在日常课堂小结中,很多教师要么一言堂,要么我问你答,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导致学生心不在焉,课堂小结流于形式。鉴于此,教师应设计自主互动的建构活动,突出学习感悟的点拨活动,凸显个性思维的展示活动,从而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提倡分层设计。知识回顾类的小结让学困生唱主角,梳理概括类的小结交给中等生,延伸拓展类的小结则让优等生尝试。课堂小结强调多元互动。教师应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展示分享、互相启发、共生共长。以“间隔排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见图3),组织学生交流和总结,让他们在自主整理中理清脉络、拓展思维。课堂小结力求活动多样。教师设计课堂小结应注重趣味性和启发性,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以“认识元、角、分”教学为例。可以设计微课《中国货币的历史变迁》作为全课小结,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货币发展历史,以视觉化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课堂小结应凸显评价反思。不能只关注知识、技能、方法等显性目标,还应关注学生的习惯、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可以引导学生评价自己和同伴的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分享学习经验和教训,不断丰富学习体验。

总之,课堂小结在一节课中所占的比重虽小,但作用却不小。精心设计课堂小结,让课堂的结构更完整,让学生的认知更完善,让数学的思维更流畅,由此就能使课堂小结成为整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这是课堂教学立本求真的应有之义。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教为不教’教学观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YZ-c/202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文章:“给圆一个角”:深耕厚植中促进学生成长
下一篇文章:让教师的“放”成就学生的“收”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版权说明
版权: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版权所有 建议浏览器使用1024×768分辨率 技术支持:南京奇奕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网站ICP备案编号: 苏ICP备050269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