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论文交流
“小学数学课程的历史嬗变”之三 改造旧教育与学习苏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小学数学课程
作者: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 汤雪峰  录入时间:2014-8-27  阅读次数:5225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1949-1957,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建设从学习欧美转向借鉴苏联,试图在学习国外经验教训和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

一、课程背景

1.国际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育机构在1950年联合召开的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提出,小学数学教育应强调重视儿童的自发活动。

1950年,苏联颁布的《苏联初等学校算术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是:“保证学生自觉地和牢固地掌握算术知识和直观几何知识,并保证学生得到实际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的技能。”“促进儿童发展合逻辑的思维,促进他们决定数量与数量间的相依关系和作出正确判断的技能。”1955年,苏联颁布了新教育计划,进入数学课程现代化的探索阶段。

美国1951年在伊利诺斯州大学成立了“中小学数学组”(UICSM,要求在中小学强调数学基本概念,尽量减少运算的活动;要求引入严格的演绎数学体系使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这个组织的主席贝伯曼(M.Belerman)后来被人称为“新数学”之父。

2.国内背景

19491019,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马叙伦为教育部长。同年11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同年1223-31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明确了改造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发展新教育的方针。会议指出:“建设新中国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取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是要借助苏联建设的先进经验。”马叙伦部长强调:“全国教育的制度,各级学校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师资等等,都要求一个彻底地,同时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变革和解决。”

19507月,教育部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小学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其中《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要求在五年的时间内学完原来六年的算术教学内容。这是建国后小学数学课程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

19522月,教育部组织翻译出版了《苏联初等学校算术教学大纲》;同年7月,教育部成立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起草委员会,根据“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先搬过来,然后中国化的”的方针, 以《苏联初等学校算术教学大纲》为蓝本,组织编写《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个统一实施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结束了各地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不统一的局面。19565月,教育部公布了《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二、课程目标

1. 《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规定的小学算术课程目标

1950年公布的《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是根据第一次全国教育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借鉴老解放区(东北区、华北区、山东区)的小学教育暂行实施办法、小学课程标准草案以及部分课本教材,学习苏联、捷克等国家的教育经验,批判吸收了1948年前国民党统治区有用的教育经验,博采众长编制而成,比较符合当时实际。

1950年课标规定的小学算术课程目标是:“增进儿童关于新社会日常生活中数量的正确观念和常识;指导儿童具有正确和敏捷的计算技术和能力;训练儿童善于运用思考、推理、分析、总合和钻研问题的方法和习惯;培养儿童爱国主义思想,并加强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的国民公德。”

这一课标和建国前相比,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变化不大,对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更为明确,第一次在算术教学中,提出了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当时教育方针的精神。课程目标包括了知识、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方法、习惯和德育等几大方面。

2.《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的课程目标

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将苏联小学4年的内容拉长为5年,对课程目标的表述是:“小学算术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保证儿童自觉地和巩固地掌握算术知识和直观几何知识,并使他们获得实际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算术教学应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使他们理解数量和数量间的相依关系,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利用算术知识使儿童理解我们祖国建设的基本知识与其伟大意义,并培养儿童对劳动有自觉的态度。”“培养儿童自觉的纪律性,工作的明确性与准确性等优良品质。”“培养儿童善于钻研、创造、客服困难、有始有终等意志和性格。”

这个大纲提出了算术知识与直观几何知识,强调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明确了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的双重任务,体现了我国数学双基教学体系“初步构建”阶段的一些主要特征。同时,明确提出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的要求,第一次提出了对儿童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志、性格和其他非智力因素教育的任务。

3.《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的课程目标

《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是在原五年一贯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的基础上,参考苏联新修订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总结新编“四二制”小学算术课本使用经验修订而成,是全面学习苏联小学算术课程经验的一次总结。

《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中关于课程目标的表述为:“使儿童能够自觉地、正确地和迅速地进行整数运算,能够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去解答算术应用题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计算问题。”“算术教学必须有助于儿童智慧的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以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的实现。”“算术学习应该做到使数和量成为认识周围现实的工具。”

与《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相比,《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特别强调运算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计算问题”,并将原来的“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修订为“有助于儿童智慧的发展”,将原来培养儿童的劳动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志、性格等提高为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三、教材教法

1.教科书概述

19512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明确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重编中小学课本,并于本年内建立全国中小学课本由国家统一供应的基础”。

1《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背景下的小学算术教科书

《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提出的课程要求对当时我国的小学算术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未来得及编写全国统一使用的小学算术教科书。

195075,教育部和出版总署联合发出《1950年秋季中小学教科用书表》,规定1950年秋季全国小学选用两套算术课本,一套为刘松涛等编写的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审定的老解放区初级小学算术课本和高级小学算术课本(1948,华北新华书店);另一套为俞子夷编写的初级小学算术课本和高级小学算术课本(1949,大东书局)。1951416,又重新规定1951年秋季起全国范围都换用俞子夷编写的小学算术课本,改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自此全国小学算术教科书得以统一。

俞子夷版小学算术教科书,力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当时的时代特征,各小节的教学内容的安排通常围绕一个主题。俞子夷先生在其《五十多年学习研究算术教法纪要》一文中谈到“大东书局本趋极端。此乃《社会化算术》之影响,注重实际,但实用主义色彩颇鲜明。”例如初级小学适用临时课本(1950年春季修订本)《算术》第六册各小节分别为:“复习前册、一数人数、二数茶杯、三数东西、四做游戏、五排队、六种树、七合作社、八欢迎解放军、九慰劳解放军、十过生日、十一种菜、十二厨房用具、十三看书、十四小商店、十五饭厅里、十六裹粽子、十七认字、十八画图画、十九操场上、二十远足、二十一种花、二十二分水果、二十三买柴、二十四做豆腐、二十五卖布、二十六买米。”

2《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规范下的小学算术教科书。根据当时“先搬过来,再中国化”的思想,算术课本在内容和体系上照搬了苏联当时的课本,只将苏联初等学校4年的课程内容拉长为5年。1953年小学学制沿用过去的“四二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于是又将苏联初等学校4年的算术课程内容拉长为6年。这套教材最主要的特点是尊重小学算术自身的知识结构,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小学算术教材体系,重视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套教材采用习题汇编的形式,按照教学的顺序统一编上题号,不分教师讲的例题和学生做的练习题。

按照“四二制”新编的全套算术教科书主要有以下几点改进:教材的系统性比较强,组织比较严密;加强了口算;比较重视概念和知识的教学;应用题比较注意联系儿童实际和生产实际,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6年所教学的算术知识基本相当于苏联4年的内容,降低了程度;口算要求偏高,应用题过于复杂,严重脱离我国的社会实际和儿童的接受能力;教材编排过细,重复较多,特别是整数部分循环圈多;课本继续采用习题汇编的形式,教师讲授的和学生练习的不易分清,课时也不易划分,给教学造成很多不便。

3)《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规范下的小学算术教科书。为了使教材符合修订后的大纲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修订小学算术教学大纲的同时,参照参照苏联新出版的小学算术课本,于19551956年间修订了原来的“四二制”小学算术课本,但没有多大变化。

2.教学方法概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小学算术教学方法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造旧教育”阶段(1949-195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被批判,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受到重视。二是“学习苏联”阶段(1952-1957)。苏联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深刻影响了我国小学数学教育。

1)“改造旧教育”阶段的小学算术教学方法。国内教育界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批判,随机教学、设计教学法等被完全否定,老解放区原来采用的一些教学思想受到重视。

算术教学原则与方法。194911月出版的《小学各科教材及教学法参考资料》明确提出了小学算术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一是以儿童为主体,教师从旁辅导。提倡启发儿童多发问,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进行谈话讨论。即使儿童有错误,也由儿童自己找出错误所在,自己订正,教师不直截了当地帮学生订正。二是在“用”上学,在“用”上教。教师每教一个数或者一种方法,都要引到行动上去,也就是要求学生学到什么就用什么。三是先明理,后记忆,即强调让学生先弄懂为什么,再熟记口诀、法则、规律等。

典型教学模式。这一阶段,我国小学算术教学模式主要受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影响,一般教学步骤是:I.准备阶段。主要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目标,准备教具、学具,布置学习材料等,一般在前一节课下课前布置好相关要求。II.自学阶段。主要包括个别学习和分组学习(讨论)。儿童根据布置的学习内容,结合课本,各自学习后分组学习,优等生要特别帮助后进生。III.讨论阶段。主要包括大组讨论、归纳结论(概念或规则)和尝试练习。讨论时,各小组轮流交流自学成果,大家共同补充意见,教师适时讲解,并启发儿童归纳结论。IV.练习阶段。主要包括练习、订正和测验。教师把握练习时间与练习量,小组订正与教师检查相结合,适时安排单元检测或周测。V.应用阶段。要求儿童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巩固学习,使其更具有意义。

2)“学习苏联”阶段的小学算术教学方法。凯洛夫著《教育学》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本教学原则。凯洛夫《教育学》等苏联教育著作提出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直观原则,二是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的原则,三是巩固性原则,四是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五是教学的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

主要教学方法。19545,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郝荫圃、许椿生编著的师范学校课本《小学算术教学法》,提出了以下几种小学算术教学的基本方法。第一类是“讲述”,包括谈话、叙述和讲解。谈话主要是问答的方式,目的在于维持儿童的注意力,启发儿童的思考力。叙述主要用于提出应用题、编写数学故事,以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解则常常用以帮助儿童形成有关算术名词和术语的新概念。第二类是“课本作业”,即借助课本强调数学阅读、数学表达和数学交流,以及对问题的数学理解等。例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学会用课本类似的语言来表达所学的概念和规则。第三类是“练习和复习”,即注重通过多次重复的练习,让学生逐渐正确、迅速地计算,并对某些算术规则进行深刻理解。复习也是巩固知识和熟练技巧的必要方法之一。第四类是“实际应用”,强调算术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实际应用,而不是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获得。

典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基本采用凯洛夫教育学中所倡导的“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主要教学步骤是:I. 组织教学。其目的是建立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做好进入学习活动的准备。实施方法是,当教师走进课堂,学生行礼,教师答礼后,让学生坐下,值日生检查缺席人数,检查学生上课时的用品,然后进行正式上课,时间大概一两分钟。II.检查复习。其目的一方面是使儿童能够对原来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另一方面是给儿童提示新学内容的准备。实施时主要采用问答法、板演法和检查作业法,将以前学习过的与本课有关的学习内容提出作复习,再转入新课教学。III.新课教学。这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环节,教学时一般是力求精确执行课前所定教案,但必要时中途也可根据情况作相应改变。教师可以直接提出新课题,也可以启发儿童提出;突出计算方法和儿童不易理解的地方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系统知识;讲解时注重照顾儿童的年龄特征、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适当应用直观教具;讲授新课通常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讲述、问答、谈话等方式;讲解后,教师安排与例题类似的题目让儿童在作业本上练习,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和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有例题和习题作个小的结论后,再归纳出最后的总结论。 IV.巩固练习。一方面使儿童把所学的新知识巩固起来,一方面检查讲授新课的教学效果。一般采用问答、显示卡片或游戏等方法,还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在石板上或练习本上演算,通常运用对比、推理的方法强化巩固。V布置作业。主要是通过让儿童对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独立思考,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儿童进一步巩固新学内容,一般在下课前3-5分钟给儿童布置课外作业。

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与“改造旧教育”时期普遍采用的“五个阶段”的教学模式相比,“检查复习”和“新课教学”环节的安排,更加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加聚焦教学知识,此外,其他四个教学环节紧密围绕教学新课,也更有利于儿童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四、综合述评

1.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体现了“建设新中国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取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是要借助苏联建设的先进经验”这一教育方针。

这段时期,我国小学算术课程建设可分为“改造旧教育与“学习苏联”两个重要阶段。

“改造旧教育”阶段,我国小学算术课程体系主要依托老解放区的已有成果,学习苏联等国家的相关经验,批判性地吸收了1948年前国民党统治区有用的教育经验,比较符合当时的教育实际。

“学习苏联”阶段,我国小学算术课程体系几乎完全照搬苏联经验和模式,把苏联小学四年学习的内容拉长到六年进行教授,降低了教学程度,但在强化学生德育、注重系统知识的教学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2.历史意义

建国初期,特别是在学习苏联阶段,我国小学算术课程建设存在忽视我国教育传统、照搬苏联教育经验的弊端,但也有不少积极做法,如强调“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注重“形成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重视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结束了解放前全国没有统一的大纲、教材的混乱状态,开创了一个独立的、统一的课程体系的新局面。

3.今日视角

1)被误读的传统。近年来,有论者认为民国期间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体系是很好的,解放后全面学习苏联,而苏联数学教育是工业生产模式化的产物,忽视儿童的个人发展,脱离社会实际。还有论者认为,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直接导致了我国20世纪下半叶在教学上重视知识传授和教师作用,无视儿童在学习中的作用的局面。

事实上,苏联教育思想克服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某些不足。平心而论,民国时期我国小学算术课程建设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如首次明确小学算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许多相关教育实验工作,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等等。但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存在先天不足,如过于强调儿童中心,不利于儿童对数学系统知识的掌握。苏联教育思想在教学大纲、教科书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

另外,凯洛夫教育学提出的基本教学原则,如“直观原则”“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的原则”和“教学的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均是从不同角度关注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客观地讲,苏联教育思想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

2)可借鉴的经验。建国初期的小学算术课程建设存在着诸多争议,但是其中可以借鉴的经验也是很明确的。

课程改革应立足本国,借鉴多方经验,通过改良来实现。如,“改造旧教育”阶段,我国小学算术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依托老解放区的现有成果,批判性地吸收1948年前国民党统治区有用的教育经验,这些就是立足本土。学习苏联等国家的相关经验,则是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我国教育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同时吸收了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经验。

课程改革的指导理论要与国家施政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我国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其中的精髓是辩证唯物主义。学习苏联阶段,我国小学算术课程建设中贯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但20世纪以来的课程改革似乎以具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特征的建构主义作为重要理论支撑。

3)须警惕的教训。历史上,我国在清末借鉴日本小学算术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体系从无到有;民国时期学习欧美,是在多年实验之后才着手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机械地照搬苏联小学算术课程体系,其得失不言而喻。

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在总体课程设置上照搬了日本上世纪80年代末的课程框架,在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移植了美国1989年和2000年的两个数学课程标准。这不禁令人扼腕叹息。从1902年制定《钦定学堂章程》以来,我国的小学数学课程建设已经走过来110多年的漫漫长路,时至今日尚未构建出完备的、本土化的、适应当前需要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在我们大量移植美国经验的当下,美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强调以“每个概念必须精确定义”“数学表述要精确”“每一个断言都能用逻辑推理来证实”“数学是连贯的”和“数学是目标明确的,并且每个概念或技巧都有其目的”为基本原则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正在积极推广实施。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慎重思考。

上一篇文章:“小学数学课程的历史嬗变”之四  从“算术”到“数学”——小学数学课程的重建与发展
下一篇文章:“小学数学课程的历史嬗变”之二——民国初期小学数学课程的“因袭”与“改造”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版权说明
版权: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版权所有 建议浏览器使用1024×768分辨率 技术支持:南京奇奕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网站ICP备案编号: 苏ICP备05026912号